乐意孩子“帮倒忙”

不少家长常常又气又恼地抱怨:调皮家伙今天又给我帮倒忙了!帮着洗碗,打碎了盘子;帮着扫地,碰翻了椅子砸着了我;帮着洗衣服,把地上弄得全是水……总之是越帮越忙!家长们不但没有因为孩子帮忙而减轻负担、提高效率,反而总是忙于照顾孩子,疲于应付帮来的“倒忙”而花费更多的时间。

热衷于帮忙,是因为孩子喜欢尝试,愿意参与,渴望帮助别人以求得到肯定。3~7岁是孩子热衷于“帮忙”的时期,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、实际能力不足,常常“好心”做了“坏事”,好心帮忙却越帮越忙。当淘气可爱的孩子露出跃跃欲试的眼神,伸出白白嫩嫩的小手,兴致勃勃地恳求道:“妈妈,我来帮帮你吧?”究竟是不厌其烦地拒绝他,还是热情友好地接受他,同时对他表示感谢呢?

每天清晨起床的时候,妈妈都会来帮儿子叠被子。有一天儿子说什么也要自己动手叠被子。妈妈担心儿子上学迟到就阻止了他,但儿子执意要自己叠。没办法,妈妈只好让他叠。站在一旁的妈妈看着儿子笨手笨脚的,显得心急如焚。她干脆回到厨房准备早餐。几分钟后,儿子在房间喊她。她过去一看,发现那被子叠了就像没叠一样,是完全被卷起来的。妈妈哭笑不得地说:“不错,不错,快点儿穿鞋子吧,不然就要迟到了。”

周末,妈妈正在洗衣服,儿子也不愿闲着,他纠缠在妈妈身边,挽起袖子,坚持要洗衣服。妈妈给了他一件衣服,一个盆,儿子学着妈妈漂衣服,往盆里加洗衣粉,揉搓衣服。可能是洗衣粉放得太多,没几下就揉得泡沫横飞,很快屋里就狼藉一片。儿子高兴地玩儿起来,弄得满脸都是泡沫。

打扫卫生的时候,儿子最喜欢参与。虽然他的个头还不及扫帚高,但是他坚持操起扫帚。看他摇头晃脑的笨拙样子,妈妈真为他捏了把汗,可千万别跌倒呀!

孩子喜欢帮忙,是体贴家长、爱生活、爱劳动的表现。虽然结果总是让家长失望、气恼,但这毕竟是孩子从“帮倒忙”走向“帮到忙”的必经过程。孩子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,不断学习。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家长们一定要多一份宽容,多一份耐心,鼓励孩子帮忙,哪怕孩子总是“帮倒忙”,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。

有时候,孩子帮忙会影响家长做事情的进程。例如,早上孩子要帮忙叠被子,但叠得不熟练,所以总是耽误时间。这时,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好,如果要整理被子,就要提前10分钟起床,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叠被子;孩子吵着要帮忙洗衣服,妈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盆,盛上小半盆水,让孩子洗手巾之类的小件衣物;孩子叫嚷着要打扫卫生,那可给孩子准备一些小的塑料清扫工具,既要颜色鲜艳,又要用起来轻巧顺手,同时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意识教育。这些都是应对孩子“帮倒忙”的措施,前提是鼓励孩子“帮倒忙”,否则家长就没有必要这样做。

当孩子热情洋溢地帮助家长做事的时候,家长千万不要阻止他,因为家务劳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,是孩子自理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的阶段,在这期间家长的鼓励与教导十分重要。如果认为孩子“帮倒忙”等于添乱,就粗暴地把孩子推到一边,剥夺他“帮倒忙”的权利,无疑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,影响孩子的情绪。长此以往,会使孩子觉得“一旦做不好就会丢丑,还是不做了吧”。于是,他就习惯袖手旁观,成为一个动手能力很差的孩子。

长期以来,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。但近些年来,由于种种原因,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,社会、学校和家庭普遍忽视劳动教育。

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存在五大误区。

误区一:鄙视普通劳动者。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: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,长大了没出息,就让你去扫马路、当工人!”于是,在孩子心目中,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“下贱”的代名词,躲避劳动、鄙视劳动成为必然。

误区二:“孩子太小,与劳动无关。”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、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,把玩具刷洗干净,回到家里,孩子跟在大人身后,也想做点儿事。妈妈却说:“去去去,小毛孩子能干什么?别给我帮倒忙,不用你插手!”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,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。

误区三:把劳动当负担,怕影响孩子学习。孩子上学了,父母们总这样教导:“只要你好好学习,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。”在一些家长看来,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,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。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,参加劳动必然影响学习,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。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能代替,而孩子的劳动,哪怕是自理性劳动完全可以由家长来承担。

误区四:“现在生活富裕了,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。”一个三年级的孩子,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: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,干一次给两元钱。等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,他却振振有词:“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,我爸说了,咱家有钱,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。”花钱可以雇人干活,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,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。

误区五:用劳动惩罚孩子。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,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,家长就用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,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,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,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。

作为家长,一定要警惕这些误区。让孩子热爱上劳动吧!劳动最光荣!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